詩怎么寫的,恕我直言,我寫詩,就是為了教你詩怎么寫
高中語文課本里有一首必背古詩,印象里當時班上同學都背得很開心: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十六七歲的孩子,正是對“挑戰權威”最感興趣的時候,能夠有機會對李白杜甫這樣泰山北斗級別的人物“出言不遜”,對那時候的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
這首詩的名字,就叫《論詩》,它的作者叫趙翼,是乾隆時期的文學家,和袁枚、蔣士銓合稱“江右三大家”。金庸先生的粉絲可能記得,他們三位在《書劍恩仇錄》中,乾隆在西湖上圍觀“花國狀元”選拔賽、一擲千金追求美人玉如意那個經典場景里,打過一次高端醬油。
清朝的詩壇,遠不如唐朝那樣精彩紛呈,能人輩出,但卻更像金庸筆下的江湖——門派林立,壁壘分明。
趙翼和袁枚都是“性靈派”的,他們這個門派的“心法”是講求創新,比如別人看到花落都很惋惜,袁枚偏偏就很高興,寫下“我道此來遲更好,想花心比見花深”。
《論詩》一共有五首,相當于一組“教你怎么寫詩”的小論文,這首口氣最大,也最有名,充分體現了趙翼對“創新”這個概念的執著與追求。
但說實在的,以詩論詩這個操作本身算不上創新,可憐趙翼生得有點晚,前人早就這么做過了。
這種用詩寫的“論文”,有個好玩的名字,叫“論詩詩”——討論怎樣寫詩的詩,雖然小眾,但也算一個門派。
更好玩的是,這個門派的“祖師爺”,正是趙翼心心念念想要超越的大佬之一。
對,就是杜甫!
在杜甫那個時代,“七言絕句”似乎已經被李白、王昌齡們寫得差不多了,杜甫盯著“一枝紅艷露凝香”“黃沙百戰穿金甲”這樣的名句,心想:我得創新!
你們寫愛情,寫風景,寫相遇,寫別離,寫戰爭,寫宮斗……那我就寫一寫,“寫詩”這件事情本身吧!
這本來是個開玩笑的想法,所以寫出來的詩,也有個類似開玩笑的標題,叫《戲為六絕句》。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
——杜甫《戲為六絕句》(選二首)
把一篇論文(題目可能叫《論時人對“初唐四杰”的誤讀》《論我朝詩人對六朝詩風的繼承與發展》之類)里要寫兩萬八千字的東西,用28個字寫出來,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大膽的操作了,無怪要用一個“戲”字,只有開玩笑才敢這么寫呢!
但誰也沒想到,這隨手一“開玩笑”,就開出了一個門派。
《戲為六絕句》,就是“論詩詩”門派的“九陰真經”,里面有“翡翠蘭苕”“鯨魚碧?!?,有“凌云健筆”“萬古江河”,招式大開大闔,是金庸武俠世界的風格沒錯了。
“論詩詩”門派的第二位大佬,是寫了《論詩三十首》的元好問,他和杜甫的關系,大約相當于《射雕英雄傳》里王重陽和丘處機的關系,一個開宗立派,一個中興發展。
元好問的“武功秘籍”,說是“北冥神功”也不為過,什么“滄海橫流”“筆底銀河”“撼樹蜉蝣”“金入洪爐”……也是充滿了刀光劍影的意味。
比如形容魏晉詩壇: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這里的“曹劉”不是曹操和劉備,而是曹植和“建安七子”的劉禎,而劉越石則是寫出“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詩人劉琨。雖然是詩壇上的爭鋒,生生寫出了“天下英雄誰敵手”的味道。
除了把“論詩詩”當成武功秘籍來寫,元好問還特別喜歡給人指點迷津。我們讀詩的時候,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感覺,不好說,說不出的,他都直接替我們說了。
比如讀李商隱,好美,好喜歡,就是讀不懂,這可怎么形容?
元好問就說: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色怨華年。
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大家都喜歡李商隱,就是有那么一個小問題:誰能像鄭玄注解《詩經》一樣,給李大佬寫個“箋注”,講講《錦瑟》《無題》都是啥意思,讓我們讀著不要這么一頭霧水??!
再比如有的時候我們看詩人小傳,總覺得作品和人品對不上號——寫出“近鄉情更怯”的宋之問是個諂媚小人,還疑似讓駱賓王代筆,涉嫌為了兩句詩弄死了自己的外甥劉希夷什么的;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似乎也跟薛濤、劉采春等女詩人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元好問把美男子潘岳潘安仁拿出來說事兒: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文品真的不等于人品??!你看大帥哥潘安的《閑居賦》那么佛系,那么美好,那么與世無爭,你能想象他巴結權貴的時候,看到人家車子經過揚起的灰塵都要跪下去拜一拜嗎?
元好問這組“論詩詩”吸引了一大波“同款”,比如王士禎《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袁枚《仿元遺山論詩四十二首》等,有位叫謝啟昆的同學比較夸張,他寫了《讀全宋詩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二百首》,數量妥妥的贏了,倒是質量有待考證。
說到“論詩詩”的數量,我曾經看到一本舊書,名叫《萬首論詩絕句》。
聽聽這名字——萬首!要知道《全唐詩》才不到五萬首!
圖片來源“豆瓣讀書”
由此可見,詩人們是有多喜歡用詩來寫“小論文”。
但就像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一樣,不是所有的“論詩詩”都會在題目上明確告訴你,我要“華山論詩”了。
比如說: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袁枚《遣興》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這都是“論詩詩”,前者論自己寫詩的習慣,后者論陸游的詩風。
那么,既然大家都是一個“論”字,怎么才能在那一萬首里邊脫穎而出呢?
還是趙翼的《論詩》,還是“性靈派”的創新口號能告訴你答案:
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盡管“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但如果你想把詩讀透了,就不能當這個復讀機。
自己心里,得有點數。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p>
本文由“詩詞中國”(shicizg)原創
表情包來源“壹伴圖庫”
封面圖來源“豆瓣電影”
如有爭議,請聯系刪除
每天5分鐘,把日子過成詩
今天看小詩妹了嗎?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必須
在看
用戶評價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
-
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