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發展,一篇文章,帶你了解中國古詩的發展與巔峰
如果只是線性的講發展史,詩到晚唐就可以了,因為后來直到民國前都是只有流派之爭,沒有詩本身的變化。而從上古到晚唐,中間的秦末漢初到東漢末年,其實也乏善可陳。
所以真正要講詩歌變化,無非是春秋時期、魏晉南北朝、唐朝。這就是中國古詩的三大發展階段,唐朝到了頂峰,進入了格律詩領域,之后雖有宋詩、清詩兩個高峰,但是都是在內容、流派上出彩,于形式上再無進步。
實際上就是詩的產生、詩的發展、詩的頂峰三個階段。
肯定又會有朋友說,是格律害了古詩,就是因為格律詩的出現才讓詩歌停止了發展。
這是放P。詩歌發展到格律詩是自身發展的必然,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格律詩是先進的體裁形式。而且格律詩的出現并沒有阻擋古體詩前進的步伐,正是由于古體詩在前進的過程中出現了音律規范化,才總結出來格律詩。
近體詩和古體詩是中國古詩的兩大分類,齊頭并進,共創輝煌,沒有誰限制了誰,也沒有誰取代了誰。
有這種格律限制了古體詩的想法,從深層根源來說還是認為格律詩優于古體詩,只是你寫不好,就被它限制了思想——懂格律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寫的是格律詩還是古體詩,在乎的是寫得好不好的問題。
詩的產生(先秦)
現在一般把《詩經》尊為中國古詩的源頭。其實《詩經》的詩已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形式,詩的起源要遠遠早于《詩經》。因為這是周朝中央政府派采詩官去四處收集民歌來編匯的,是經過了文化人的審定、修改的文學藝術作品——詩本來就是歌,我們要認清楚這一點。
我們現在沒事哼哼,其實就是詩的起點。把我們的哼哼變成文字,在節奏感和押韻上做出細化,就是詩。做出雅化,就脫離了打油詩。再做出字數規范,平仄調整,就稱為近體詩。
詩的產生,就是勞動之余的哼唱。有一種說法,詩來自勞動號子,這也有一定道理,不過要歌頌愛情、要歌頌友情、要歌頌基情(詩經中大把),絕對不是一邊辛苦勞作,一邊能背著喉嚨喊出來的,所以勞動號子只可能是詩歌起源的部分組成。
目前發現最早能被定義為詩歌的,應該是《吳越春秋》中的《彈歌》,這是二言詩,也是文言文節奏和押韻能做到的最小結構,初步具備了詩的性質: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彈歌》。
我砍了竹子,做成弓箭,發射石塊,驅趕野獸。
這是一個替父母守墓的小子無聊時候的發明,用來驅趕騷擾墳墓供品的野獸。
還有箕子的《麥秀歌》等,一些上古的大概有些詩味的作品。
而到了《詩經》,四言、整飭、押韻、重章疊唱、包羅萬象,基本上已經囊括了后世所有流派詩歌的先行,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春秋時期詩歌的大成,而不僅僅是起源。
詩的發展(兩漢)
中原地區有《詩經》,南方則出現了長短句的《楚辭》。屈原是第一個具名出詩集的人,也就是從他開始,“詩人”的身份正式登上文化舞臺——以前的作品署名大都是“佚名”。
同時從《楚辭》開始,詩歌開始真正有了標題——以前的作品大都是取前面幾個字或者一句作為標題。
而且《楚辭》出現了雜言,這也是和《詩經》風格明顯的差異,隨著秦朝滅亡,楚地梟雄稱王——項羽、劉邦都是楚人,這種風格的詩歌開始流行。漢朝文治武功,兵臨天下,迎來了第一次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最為明顯的就是音樂融合。
輕快活潑的胡人音樂改變了中原音樂端莊穩重的節奏,至少在民間,這種宴樂飛快流行起來。隨著音樂節奏變快,音樂章節變長,四言詩已經無法滿足演唱——詩是歌詞,牢記這一點——所以就出現了的五言詩、七言詩,甚至六言、八言、九言的作品。
不過由于漢朝經學一統天下,儒生老成持重,所以文藝方面的發展比較緩慢。大家更喜歡長篇大論的“漢大賦”,所以詩在兩漢的發展緩慢。
值得一寫的就是漢武帝柏梁臺上作聯句游戲發明的句句押韻七言詩:“柏梁體”,這是一種小眾的,后來被斷句不押韻的格式淘汰了的詩體,但是也有佳作,如杜甫的《麗人行》。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則寫出了真正意義上的七言詩,《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節選
但是直到漢末,甚至到了隋末唐初,七言詩雖然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在結構、音律規范等各方面還是五言詩走在前面。而且這一時期也沒有絕句的產生,漢人以大為美,絕句體小而俗,不足以用。
詩的飛躍(魏晉南北朝)
詩到了曹魏時期,產生質的飛躍。
這一時期,文化還是掌握在貴族、文人手中,所以詩歌的發展也只可能在士大夫階層發生。這一時期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有了文采這個概念。
在東漢以前的詩歌,其實就類似于我們今天很多朋友淡如白水的現代詩,其主要的功用還是說事、抒情。但是如何說事、如何抒情,是沒有概念的,即算是做出比喻和一定的修飾,也是講究“渾然天成”,沒有抱著修飾自己的文辭來突出自己情感的目的。
這一切,到曹植這里發生了改變。
魏晉南北朝對詩詞最大的貢獻有兩方面,而這兩方面都是從曹植發端。
一是文辭修飾之風發端。發展到后來,成為空洞無物,不說正事,只講究形式主義的極端,即“齊梁體”,也就是后來所稱的“宮體詩”,特色就是只要好聽好看,“興寄全無”,沒有任何志向、抱負,沉迷于風花雪月、閨閣情思。
文辭修飾對于文學作品是必須的,但是過度而忽視內容,就是形式主義,是走錯了路了。所以陳子昂說:“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就是批判這種形式大過內容的走向。
二是音律學的發展。這個也是從曹植開始的,所以不能不說他是文學中的奇才啊。他發明了“梵唄”,開始尋求“徒歌”(沒有音樂的詩歌)中文字發音的規律。隨著南北朝佛教大流傳,音韻學得到長足發展。沈約、周颙等人提出“四聲八病”,并成功運用到詩歌的創作。
音律的發展是唐朝平仄格律的基礎,也是詩歌走向吟誦文本,脫離音樂獨立存在的關鍵。
經過這五百年的飛速發展,詩在形式上已經初具規模,在流派上(山水、邊塞、諷喻等等)也是百花齊放,已經為盛唐飛歌做好了一切準備。
詩的盛放(唐)
經過南北朝的文體格式準備,隋唐的文人開始了文風的大糾偏。陳子昂提出“漢魏風骨”的概念,至今為古詩愛好者所推崇。初唐四杰等無數初唐詩人在格式上沿襲宮體詩,在內容上不斷開拓進取,在意向上生機勃勃,終于讓唐詩成為既優美動聽,又感情深厚的動人之作。
但是這里有個誤區,很多人認為唐詩的功臣是初唐四杰,以及盛唐大詩人(李、杜、王)等人。
其實并非如此。
初唐四杰不是早夭就是困苦,要不就反叛,并沒有政治地位,而陳子昂雖然提出了理論作為旗幟,但在失寵后影響也變小,無法真正帶動詩風改革。
對詩體規范起到作用是元兢(換頭,相粘)、上官儀(對仗)、沈佺期、杜審言、宋之問等人。特別是這些宮廷詩人,精研格式,其實原本內容上是相對空洞的,但是他們遇上了風云動蕩的武周王朝興盛覆滅,唐玄宗李隆基上位這些政治變動。大批宮廷詩人被放逐,流落江湖。而人的境遇一旦波折,思想性自然就上升了,加上本身極好的格式研究,大批既有情感、又有形式的詩歌作品就問世了,從而帶動了整個朝代的詩風。
李白對于詩歌史的貢獻主要是和王昌齡一起改進、規范了七絕。前面說到七言不被看重,到了他們這里才真正上位,并且一躍成為唐朝至今最為流行的詩歌格式。
而在格律詩的完備上,杜甫是集大成者,同時,在是個理論上,也是他一錘定音,決定了唐詩重內容、重感情、崇漢魏的未來走向。
至于大李杜在詩歌上的成就,這里就不多說了,但是大李杜沖到天花板的能力直接導致了中唐詩人的困境。
中唐的詩人在李杜壓力之下,無路可走,就開始了在盛唐詩路上分類深挖。如韓愈的“散文入詩”,李益專攻“邊塞詩”,劉禹錫走懷古路線,并開發“竹枝詞”,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線,李賀干脆就寫鬼神之詞去了。盛唐詩是高峰,中唐詩是高峰上的平原,四處分流,四處開花,所以論唐詩,盛唐、中唐的大詩人如流星趕月,層出不窮。
這也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好的時代。
詩的后來(元明清)
進入晚唐,由于安史之亂后,政權雖然幾經復興,但總歸是走下坡路了。整個王朝開始傾頹,文化意象就開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詩風又往隱逸派和作樂派分流。志氣不再高昂,內容自然低迷。
當然,晚唐的李商隱在藝術成就上來說是最高的,因為他集合了前朝所有大詩人的特色。雖然有時候用典精深、晦澀難懂,但是他的詩歌成就在晚唐是最高的,甚至放在整個唐朝也不遜色。唯一和大李杜沒辦法比的是缺了氣象,但這不是他的原因,是時代的原因。
不過這些都是詩風變化,而對詩歌本身來說,到了晚唐,格律詩的規則已經堅如磐石,基本上連折腰體之類可有可無的出律,大家都很少犯了。
而另外一種文體,曲子詞已經開始在杜牧、白居易、劉禹錫手中登堂入室,成為詩規范之外,文人們更加靈動的思維奔流方向。
那就是詞牌史了。詩史也不是到這里就完結,只不過大概發展就是這樣了,后來的復興也沒有突破格律、非格律,只不過是在內容上、表現上分門別類,再創高峰罷了。如宋朝的西昆體、太學體、香山體、江湖體、四靈詩派、江西詩派、包括后來清朝的公安派、性靈派,這些都只是時代內容進步和文人思想覺醒的不同層次,詩本身的形式沒有變化。
直到泰戈爾的《飛鳥集》現世——但是那個就屬于現代詩史,基本上宣告了古詩史的完結——雖然我們今天還在寫,不過是盡量承續,不讓它們在我們這一代斷絕罷了。
詩的簡史,大致如此。
詞牌簡史、現代詩簡史、有緣再聊。
因為是隨手寫,難免記憶出現錯漏,歡迎指正,但不接受謾罵——不管你什么水平。
用戶評價
-
1651
-
1651
-
1651
-
1651
-
1651
-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