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意思是什么,初中語文七、八、九年級下冊古詩文知識梳理,假期提前背誦
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古詩文知識梳理
《孫權勸學》
一、重點字詞
1、當涂:當道,當權。
2、辭:推托
3、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詩》《書》《禮》《春秋》等書。
4、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5、邪:通“耶”,語氣詞。
6、但:只,只是
7、見往事:了解歷史。見,見解,見識;往事,指歷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現在
10、才略:才干和謀略。
11、更:另,另外。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見事:知曉事情。
二、問題探究
1、本文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請你談談學習的體會。
例:①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過孫權的勸學,他勤奮學習,最后成了一名儒將。所表現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們如果能像呂蒙一樣,抓緊時間,發奮學習,將來也一定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到時候老師可要對同學們刮目相看,我們的同學也不會是吳下阿蒙。
②呂蒙知不足而后彌補,最終大有長進。這說明:“學習,無論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p>
③孫權是個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讀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2、課文怎樣表現呂蒙的學習效果的?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論議來表現的。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過孫權的勸學,他勤奮學習,最后成了一名儒將。所表現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們如果能像呂蒙一樣,抓緊時間,發奮學習,將來也一定會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到時候老師可要對同學們刮目相看,我們的同學也不會是吳下阿蒙。
3、孫權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⑴交代呂蒙的身份“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說明學習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語氣“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來克服呂蒙畏難的心理。
⑶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蘭詩》
一、重點字詞
1.當戶織:對著門織布。
2.唯:只。
軍帖:軍中的文告。
3.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軍書,征兵的名冊。十二,表示多數,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4.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5.愿為市鞍馬:愿意為此去買鞍馬。為,為了。市,買。
6.萬里赴戎機:遠行萬里,投身戰事。戎機,戰事。
7.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的關塞山嶺。度,越過。
8.策勛十二轉:級最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
9.賞賜千百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余。
10.不用:不愿做。 28.愿馳千里足:希望馳騁千里馬。31.紅妝: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11.帖花黃:帖,通“貼”?;S,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1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瞇著眼。
13.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臨近。走,跑。
二、重點句子翻譯
A、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花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座座山。
B、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照著鎧甲。
C、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為國捐軀(生存無幾),將軍和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
D、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給木蘭)記很大的功,賞賜很多財物。
E、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木蘭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
F、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雙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三、問題探究
1.讀完此詩,你覺得我們應向木蘭學習哪些精神品質?
本詩通過對木蘭代父從軍,沙場征戰和辭官還鄉的敘述,塑造了木蘭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機智謹慎、淳厚質樸、熱愛祖國、不慕榮利、深明大義、熱愛和平的巾幗英雄形象。
2.全詩詳略得當,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答:對木蘭的從軍緣由、離別、辭官和還鄉都寫得比較詳,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略。這是因為詩的中心在于頌揚木蘭勇于獻身、不圖榮華富貴的高尚情操以及熱愛和平生活的精神。
《賣油翁》
一、重點字詞
1、公:對男子的尊稱。善射:擅長射箭。善,擅長。自矜:自夸
2、嘗:曾經 釋擔: 放下擔子。釋 ,放下。
3、睨:斜著眼看,這里形容不在意的樣子。
4、但微頷之:只是對此微微點頭(意思是略微表示贊許)。但,只。頷,點頭。之,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情況。
5、無他:沒有別的奧秘。
6、但手熟爾: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熟,熟練。 爾,同“耳”,相當于“罷了”。
7、 忿然:氣憤的樣子。然,表示“……”的樣子。
8、爾安敢輕吾射 安,怎么。輕,看輕、輕視。
9、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以:憑、靠。之,指射箭是憑手熟的道理。
10、徐以杓酌油瀝之。 徐,慢慢地 “杓”通“勺”,勺子 瀝之,滴入(葫蘆)。瀝,下滴。之,指油。
11、遣之 :讓他走。遣,打發。
二、問題探究
1、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同時說明了藝無止境,告誡人們幾時有了長處也不能過分驕傲。
2、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壺里倒油嗎?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嗎?
答:不能。以常識來看,從錢孔中注油入葫蘆,不沾錢孔,確實是手熟之技;但與高超的箭法是不能對等的。練成此箭法不僅僅靠“手熟”二字,還要有過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良好的天賦等因素。
3、你是否覺得閱讀時的“質疑”也很有意思?
閱讀時的質疑當然有意思。如讀完故事我們會問到: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長處呢?——把自己的長處看成一種戰勝困難的優勢而不是宣揚的資本,學習賣油翁的謙虛和自信;對別人的長處,要取長補短,力戒陳堯咨的恃才傲物。
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
(一)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參考譯文】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里?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閱讀賞析】
1.詩中寫了那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2.全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3.“獨”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或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達對獨立人格的追求。說說詩中“獨”字好在哪里?
(二)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參考譯文】
是誰家的庭院,飛出幽隱的玉笛聲?融入春風,飄滿洛陽古城??途又孤牭健?spa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6056658" qid="6580637175296038151" mention-index="0">折楊柳》的樂曲,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閱讀賞析】
1.詩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處?全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2.觸發詩人故園之戀的句子是此夜曲中聞折柳。簡單作一下分析。
(三)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參考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閱讀賞析】
1.“雙袖龍鐘淚不干”中的“龍種”是什么意思?在這里有何表達效果?
2.本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參考譯文】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一是爭奇斗艷,人間萬紫千紅??蓱z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閱讀賞析】
1.一、二句寫出了晚春景致怎樣的特點?
2.詩的三、四兩句意蘊深刻,為歷代傳誦。請對這兩句詩作賞析。
3.請說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辭手法,并簡析其妙處。
參考答案
(一)
1.幽篁、深林、明月 月夜山林清新幽靜的意境
2.全詩優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3.“獨”是“獨自”的意思,詩人獨自坐在幽靜的竹林里,時而彈琴,時而長嘯,這一系列高雅的動作,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愉悅的心境。
(二)
1.(1)一個“暗”字,一方面表達了喧囂過后平靜夜嘹亮笛聲傳來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無痕跡的;另一方面照應了“誰家”,讓人產生無限遐想。(2)游子思鄉之苦。
2.古人離別常折柳枝相贈,表依依不舍之意?!墩哿芳葘嵵盖?,又代表一種風俗,一種情緒,《折楊柳》這支漢樂府古曲抒發的也正是旅人傷別之情。詩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楊柳》曲,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三)
1.“ 龍鐘”在這里是沾濕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繪了詩人對親人無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淚的神態。
2.表達詩人遠涉邊塞的思鄉、懷親之情。
(四)
1.草木留春,萬紫千紅
2.運用擬人、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飄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達了要珍惜光陰、不失時機的人生態度。
3.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花草樹木競相開花、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
部編版 |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課內重點文言文知識梳理!
桃花源記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短一ㄔ从洝?、《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
一般詞語:
1.緣:沿著,順著。
2.夾岸:兩岸。夾,在兩旁。
3.數:幾。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
6.繽紛:繁多樣子。
7.復:再。
8.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9.才:僅。
10.平曠:平坦開闊。
11.儼然:整齊的樣子。
12.屬:類。
13.阡陌:田間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黃發: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悅。
18.乃:竟然。
19.具:詳細。
20.問訊:打聽消息。
21.云:說。
22.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
23.延:邀請。
24.語(yù):告訴。
25.扶:沿,順著。
26.向:從前,舊的。
27.及:到。
28.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興的樣子。
31.規:計劃。
32.果:實現。
一詞多義:
1.中: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2.志: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
3.為: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
4.尋: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
5.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
6.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
7.作: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1.鮮美 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
2.開朗 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4.妻子 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
5.絕境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6.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
7.如此 古:像這樣。今:這樣。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1.異:感到詫異。
2.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
3.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1.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砣?,開闊敞亮的樣子。
2.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3.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4.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容?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動亂,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17.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18.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記
文學常識: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朝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課文選自《柳河東集 》,體裁是游記 。
字音字形:
坻(chí) 坻(dǐ) 嶼(yǔ) 嵁(kān)
佁(yí)然 翕(xī)忽 如鳴珮(pèi)環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蒙絡搖綴(zhuì)
參(cēn)差(cī) 披拂(fú)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重點字詞: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道:道路
3.潭中魚可百許頭 見:出現 可:大約
4.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5.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6.隸而從者 隸:跟從、跟隨、跟著
7.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8.下見小潭 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下:往下
10.皆若空游無所依 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斗:像北斗星一樣 蛇:像蛇一樣
12.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與游者相樂 樂:逗樂
1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凄、寒:使……感到凄涼、使……感到寒冷
15.記之而去 去:離開
一詞多譯:
1.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2.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4.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后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6.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見:動詞,通“現”,出現,下見小潭;動詞,明滅可見。
翻譯句子: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4.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狀像狗牙那樣交錯,無法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主題思想:
本文通過描寫小石潭環境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課文結構:
作者的寫作順序:發現小石潭 (聞聲見形) →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 小溪源流(溪身→岸勢) →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語段賞析:
1.課文按什么順序寫?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點?
按游覽的順序,抓住幽靜的特點。
2.作者寫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意在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現作者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達了被貶之后的苦悶抑郁之情。像這種借景抒情表達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請聯系《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和《桃花源記》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靜”為上句,寫出下句使之成為一組對偶句。
上句: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靜 ;
下句: 。
例(1)瑯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陽樓壯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寧靜
4.本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
①點面結合。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
②遠近交錯。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③動靜結合。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俶爾遠逝”是動。
④虛實相生。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面寫魚,實為寫水,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九年級下冊(部編版)古詩文默寫匯總
古詩文默寫
(說明:畫線句為中考易考名句)
一詩詞名句
1.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3.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4.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江城子·密州
出獵》)
5.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6.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8.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0.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1.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2.四面歌
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秋瑾《滿江紅》)
13.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秋瑾《滿江紅》)
14.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秋瑾《滿江紅》)
15.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秋瑾《滿江紅》)
16.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
《定風波》)
17.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18.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陳與
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19.
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20.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21.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2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納蘭性德《浣溪沙》)
23.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納蘭性德《浣溪沙》)
24.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十五從軍征》)
25.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十五從軍征》)
26.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從軍征》)
27.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十五從軍征》)
28.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9.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0.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1.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3.何
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34.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35.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36.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37.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文天祥《過零丁洋》)
3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39.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
懷古》)
40.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張養浩《山坡羊·潼關
懷古》)
4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42.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文天祥《南安軍》)
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文天祥《南安軍》)
44.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文天祥《南安軍》)
45.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夏完淳《別云間》)
46.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別云間》)
47.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48.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張養浩《山坡羊·
驪山懷古》)
49.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50.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51.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二文言文名句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2.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3.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魚我所
欲也》)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魚我所欲也》)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魚我所欲也》)
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7.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不辱使命》)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9.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10.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1.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2.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4.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15.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1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7.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spa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7649662" qid="6548385572799386884" mention-index="0">鄒忌諷齊王納諫》
19.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多u忌諷齊王納諫》
2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多u忌諷齊王納諫》
21.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
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出師表》)
2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2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24.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25.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26.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諸葛亮《出師表》)
三按要求默寫
1.《漁家傲·秋思》中寫出當時戰爭形勢的詩句:四面邊聲連角起。
2.《漁家傲·秋思》中寫出將士們生活艱苦而又思鄉心切惆悵的句子:濁酒一杯家萬里。
3.《漁家傲·秋思》中從虛寫的角度,突出戰爭持久,將士背井離鄉遠征邊塞的痛苦的
詩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4.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抒發立志為國效命的情懷的句子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5.《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視覺與聽覺兩方面再現激烈戰斗場面的句子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6.《滿江紅》中描述鑒湖女俠的巾幗英雄的形象,表達她的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的句子: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7.《定風波》(蘇軾)詞中描寫歸途中遇雨,同行狼狽,詞人卻放慢腳步,不在意風雨,吟詩長嘯的句子是:莫聽
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8.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中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
9.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中“被白發,欺人奈何”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10.納蘭性德《浣溪沙》中的“身向云山那畔行”一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讓人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這首詞中的“古今幽恨幾時平”一句點明主旨。
11.納蘭性德《浣溪沙》中觸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對仗句勾勒出“遠塞”也即“荒戍壘”“舊關城”的荒涼破舊景象的句子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12.《十五從軍征》中更加深刻地表現出老翁孤獨凄涼的處境和心情的句子是: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3.《十五從軍征》中揭露(表現)漢代極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14.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在軍營里設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來增添蒼涼悲壯豪氣的詩句是: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15.《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詩人目送友人離去、流露依依不舍之情的詩句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6.《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看江水東流,
發思古幽情的句子是: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17.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的主題班會上,同學們一起吟詠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其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禁讓我們想起中華民族的那段悲慘歷史,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深刻道理。
18.在生死大義面前,孟子主張“舍生而取義者也”,文天祥慷慨陳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的這些豪壯之語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而英勇獻身!
19.《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潼關雄偉氣勢的句子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20.《山坡羊·潼關懷古》點明主旨、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1.文天祥的《南安軍》這首詩抒寫作者此次行程孤獨悲苦心情的兩句是: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
22.《別云間》一詩中表現對家鄉親人的無限依戀的詩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23.《山坡羊·驪山懷古》中與“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相呼應的句子是: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抒寫作者對歷史興亡大徹大悟的句子是: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24.《朝天子·詠喇叭》中形象寫出宦官欺壓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傾家蕩產的句子是: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25.《魚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句子是: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
6.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對太學生中的其他人“燁然若神人”作者卻“略無慕艷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7.春秋時期,魯與齊交戰,起初魯莊公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被曹劌阻止了,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戰勝了齊軍,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
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這“敵疲我打”的方針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8.《曹劌論戰》中,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理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9.《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威王獎賞進諫的政令下達“期年之后”的情況:雖欲言,無可進者,表明齊國政治日益清明。從而達到“此所謂戰勝于朝廷”的目的。
30.在《出師表》的開頭,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劉備過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時。
用戶評價
-
3368
-
3368
-
3368
-
3368
-
3368
-
3368
-
3368
-
3368
-
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