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詩,第2篇:32首巔峰唐詩,重溫大唐盛世289年
賀知章
這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狀元郎。
好象也是唐朝大V詩人里第一位狀元郎。
賀知章是浙江蕭山人,后來遷居紹興,86歲方才得以告老還鄉。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鄉老大回, 鄉音難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相比杜審言的自負傲慢,賀知章可要隨和多了(所以他能活到86歲吧)。
他生性曠達,愛談笑,好飲酒,又風流瀟灑,為時人所傾慕。八十多歲的時候遇到初來長安的小年輕李白,即贊為"謫仙人也",甚至慨然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龜袋來請李白喝酒,這一段舊事,李白一直記得。
對了,他的書法也很好。
賀知章出生的同一年,在四川也有一個人出生了。
四川人就是骨頭硬,他的詩風一掃六代之纖弱,直抵建安風骨。
他叫陳子昂。
陳子昂
公元696年,契丹叛亂,陳子昂隨武攸宜出征,參謀軍事。武攸宜輕率出兵,致使前軍陷沒。陳子昂一再熱情進諫,激怒武氏,將其貶為軍曹。
陳子昂一怒而登薊北樓,化悲憤為千古名篇,就是下面這首。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總共就四句,引來一千多年無數的點贊,牛氣不?
更牛的是,陳子昂十七八歲時還不愛讀書,天天擲劍玩命,突然有一天轉性了,劍不玩了,狐朋狗友也不理了,埋頭鉆研起學問來,而且,沒幾年就已小有成就。
這樣的人,我們除了給他貼上一個天才的標簽,還能怎么辦呢。
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皇權還給李氏后人。
就在這幾年間,一個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的人,悄悄地出現在唐詩舞臺,又默默地退出。
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來去。
要到幾百年后,才有人驚呼:
《春江花月夜》寫得太好了!
僅這一篇,就足以秒殺所有的唐詩!
張若虛
他叫張若虛,《全唐詩》僅存他二首詩。
不但他的詩作散佚,而且生平事跡、生卒年代、字號全部不詳,后人只知道他活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大概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
聞一多曾說:“(《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足以孤篇蓋全唐。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和寫它的人一樣,已難以確考。
春江潮水滟滟平,有多少人事,就此隨波而逝。
712年,宋之問去世;
713年,沈佺期去世;
這是兩位并不十分出名的詩人。
然而,正是他們以及文章四友,被后世稱為絕、律詩體的奠基人。
唐詩若無絕、律,至少減色一半;
唐詩能有絕、律,沈宋功不可沒。
公元713年12月,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
盛唐拉開了序幕。
公元718年,張九齡被召入京。
從此,逐漸開啟了他名相的一生。
張九齡
張九齡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即使被誹謗排擠,遭貶荊州長史,寫出的詩仍然風致楚楚: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真是讓人羨慕忌妒又祟拜。
張九齡有一個弟弟叫張九皋,也是名士風度,坊間傳說,當年王維的狀元本該是張九皋的。
公元718年,當張九齡和張說被召入京時,三十歲的孟浩然仍然在襄陽城中,坐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待續,本文選自悅讀名品即將出版的《風雅三千年:一詩一詞一天下》)
用戶評價
-
2527
-
2527
-
2527
-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