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詩,字源新探:后與吼之關系?
后字,在古文字里,與前后之后不是一個字,后是“後”的簡化字,古文字里不混用。這里只談古文里的后,見下圖。
甲骨文有個“后”,寫作“女,倒子”從女(也是母親),產子形,故,有的后,還帶有四點,表示是產子時流出的羊水。卜詞見于“后祖丁”,這個后字,從字形看是表示產子,又寫作“毓”(育)就是“生兒育女”之義,讀音也有區別,仍保留原始字形――女變每,倒子變成云,點變成“川”。簡化字變成育――“云+肉月”。
金文“后”,目前看到的字形出現于春秋時期,由“站立的人,頭向前,手指向前方,口發令”構成。發布命令者,聲音必然要大,要威嚴。這就是“吼”字的本字。
吼字,不見于金文甲骨文,其小篆寫作“口+后”,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左上角又增加了一個口字旁,表示吼聲大。
作君王的發布命令,聲音要大,而是要有威嚴,如此,也就產生了管理,統治之義。這是后(聲音大)的引申義。
故后,最初就是用于指君王。如“商之先后”(商代先前的君主)“夏后開”(夏朝的君主夏啟):“后羿”等,都含有此義。再后來專門用于指帝王的妻子,如皇后,王后,太后等。
與后相對應的是“司”,字形是“反后”,動詞,是有司,含掌管,主管之義。古代的司徒,司空,司馬――“三有司”便是如此官職。
后,從發出大的聲音角度看,與吼叫之“吼”有關,與喉嚨之“喉”有關,與箜篌(空管能發吼聲)之“篌”有關,與猴子之“猴”(善于吼叫),它們聲源相同,屬于同源字。其中吼(口孔)是后起的會意字,喉,篌,猴,都是后起的形聲字,它們的聲旁追根溯源,都離不開“后”字。
順便說一句,前后之“后”,繁體寫作“後”,從彳,從系,從倒止。表示落后。這個意義不能與表示君王或皇后之義相混。嘗見某名人贈某影星題為“影後”,某書家書古詩“玉樹後庭花”(后庭,帝庭),結果弄巧成拙,不可不引以為戒!
用戶評價
-
3162
-
3162
-
3162
-
3162
-
3162
-
3162
-
3162
-
3162